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它上承屋顶,下接立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因为斗拱的存在,屋顶得以出檐深远、呼之欲出。斗拱,作为古建筑中吸引人的神秘结构,到底有什么玄机?斗拱位于屋顶和立柱之间,起到将房檐的重量传递到立柱的作用。重要的或是纪念性的建筑,大都有斗拱存在。在建筑物的部位关系上,斗拱有三种不同的位置:一是在柱之上,二是在柱间额枋之上,三是在屋角,根据清代《工程做法则例》的命名,这三种分别叫柱头科、平身科和角科。
斗拱的发展历史:
关于斗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而斗拱的发展,可以分为这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
第二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这一时期,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斗拱之间的间距加密。
▲汉代画像砖,上面出现了斗拱的形象,图片引自《中国传世人物画》(北京出版社)。
▲独乐寺,位于天津市,建于辽代。
▲北京法源寺,始建于唐代,清代雍正时期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
斗拱的样式,有极简单的,也有极复杂的。纵观中国建筑史,斗拱的变化极为显著,经历了十分复杂的过程。然而又有规律可循。接下来,我以清代《工程做法则例》中记载的“单翘单昂五踩平身科斗拱”为例,向您展示斗拱的构造。了解斗拱的构造,首先需要了解清式斗拱的基本模数——斗口。
斗口,是平身科斗拱坐斗在面宽方向的刻口,这个刻口的尺寸记为“1”,其余各构件的尺寸都是它的倍数。根据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斗拱各构件的长、宽、高、厚尺寸以及比例关系,都有明确记录。
其次,是了解斗拱各部分的名称。斗拱的主要构件有拱、翘、昂、升和斗。
拱:略似弓形,位置与建筑物表面平行;
翘:形式与拱相同,方向与拱垂直;
昂:翘向外的一端特别加长,斜向下垂;
升:在拱和翘(昂)的相交处,在拱的两端,位于上下两层的拱间的斗形立方块;
斗:在翘(昂)的两端,位于上下两层翘(昂)之间的斗形方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