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斗拱在木质建筑中起到的作用
- 下一篇:不同朝代的斗拱特点
斗拱历史悠久,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它的历史可以说与华夏文化同长”(林徽因语),“中国各代建筑不同之特征,在斗拱之构造,大小,及权衡上最为显著”(梁思成语),深留着历史文化演进的痕迹。斗拱种类繁多,形制复杂,仅此一点,便可独立写成长篇,光翔建材带大家感受斗拱之美。
一、首先是结构之美
就建筑的结构型式而言,世界的古代建筑可分为砖石结构(或石结构)和砖木结构(或木结构)两大类。中国的古代建筑以砖木结构及木结构为主。其规模和成就在古代世界最为辉煌。欧洲古典式建筑雄健浑厚,端庄方正,但缺少变化的妙趣,韵味不足,因为石头毕竟坚硬;阿拉伯古建筑沉静肃穆,虽庄重而富变化,但略感粗漫,因为石头毕竟厚重。而中国古典建筑清丽玲珑,飘逸俊秀,韵味无穷又雄大疏朗,因为木材毕竟灵秀。
就结构而言,不同特色的石材柱造就了欧洲古典建筑之美;穹隆造就了古阿拉伯建筑之美;而中国的古典建筑,除雕龙画凤,粉壁红漆外,“历来被视为极特异极神秘之中国屋顶曲线”(林徽因语)造就了中国古典建筑之美。当我们赞扬这“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屋顶曲线时,千万不要忘记了“斗拱”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构造精巧,形似花篮的斗拱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向外挑出,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才造成了飞檐高卷之势,使得整栋建筑更加优美、壮观,飞动。如果没有斗拱“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就没有中国建筑的飞檐翘角,就没有中国建筑的飞动之美,就没有中国建筑“所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的玄妙”(林徽因语)。从某种意义上讲,斗拱之美造就了中国古典建筑之美。
如果说伟岸挺拔雕饰有图案的罗马石柱和中国石柱代表了一种男性美的话,那么,斗拱就似窈窕的美女代表了女性的妙曼之美。这种美是集结构之美、装饰之美与组合造型之美于一身的美。
二、斗拱穷技巧之变的灵动之美
作为受力的构件,雕有不同图案的柱头,刻有凹圆槽柱身的罗马柱以及半圆形拱券等,雕(画)有龙云和其他图案的中国柱以及横梁等,都既是结构构件又起到了装饰的作用,但,这主要靠雕刻和粉饰。唯独斗拱,除自身可彩绘美化外,还靠自身的造型和不同的空间组合来创造错综之美,同时兼有多种功能。如:坡屋面若是直的斜坡,出檐过大,既阻碍光线,又因高耸的坡度而使排水过激,聪明的中国匠人们,利用斗拱层层外伸的空间组合,使得屋面翼角翘起,其仰翻的曲度,缓解了水的冲力,避免了对阳光的遮挡,使得坡屋顶如翼轻展,美观而具神韵。这是同样作为结构构件的柱和梁做不到的,这是斗拱穷技巧之变的灵动之美。
三、斗拱顺势应变的“智能”之美
西方古代石结构建筑,基础做得很深很厚,但抗震效果并不理想,而中国古代建筑基础虽浅,但在同样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比石结构建筑强得多,原因在于斗拱和梁柱作为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起了关键的作用。中国木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斗和拱之间的连接不用钉子,是榫卯结合,遇有强烈地震时,榫卯结合的斗拱会适度“松动”,消耗掉地震传来的能量,既起到抗震的作用,又保证建筑不“散架”。从这个意义上讲,斗拱是“智能化”的结构构件,这是斗拱顺势应变的“智能”之美。
四、斗拱权衡掌控的机能之美
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在中国早已成“模数”制。并以斗拱之“材度”为度量单位,掌控建筑物的比例和体量。建筑外形可千变万化,但作为结构构件的斗拱的模数不变,所以,使得斗拱可标准化定型化生产。要知道,以柱子直径的倍数为度量单位掌控建筑规模的制度,在西方是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事,至今不过才几百年,而在中国千年之前的隋唐时期就已经进入了定型化和标准化的成熟时期。这也就是中国古代建筑无需绘制图纸,工匠只要以份值表示的丈杆,背诵以口诀形式表达的各种构件份值,便可直接进行预制的秘密之所在。这是斗拱权衡掌控的机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