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斗拱的文化内涵
- 下一篇:斗拱-中国古建筑灵魂构件
补间铺作又称为平身科斗拱,是斗拱的三种类型之一,其余两种分别为:柱头科(又称柱头铺作)与角科(又称转角铺作)。
“补间铺作”一词出现于宋代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 [1] 当中,它其实就是宋代对“柱间斗拱”的称呼,清代开始也称“平身科”。
补间铺作是在两柱之间的斗拱,下面接着的是平板枋和额枋,而不是柱子的顶端,因为屋顶的大面积荷载只依靠柱头斗拱来传递是不够的,需要用柱间斗拱将一部分荷载先传递到枋上,然后传递到柱子上。
斗拱按具体部位主要分为三种,除柱间斗拱以外,另外两种建议一同做个了解:柱头斗拱(宋称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其实就是接着柱子顶端的斗拱)、转角斗拱(宋称转角铺作,清称角科,下面也是接着柱子顶端,但因为转角部分还需要考虑挑檐等,所以做法不一样)。
斗拱种类从平面形态划分为一字科、丁子科、十字科、转角。
一字科有一斗三升和一斗六升多用于厅堂廊桁之下,中间隔以镂空雕刻垫拱板。
丁字科用于一般厅堂和殿庭前后廊枋子上。十字科用于大型厅堂和殿庭前后廊枋子上。
丁字科和十字科出一跳就叫一出参,出两跳就叫二出参,以此类推。在设计小式建筑的时候要尊重其规制,不能用官式规制来套用,这样才可以在设计中体现出建筑的地域特色!
隔架科斗拱:在清代佛寺建筑中,经常见有在上下两层长度相等且平行的构材之间,用荷叶橔、栱子和雀替合成一种联络或垫托的部分,称为隔架科斗拱。